K 開州好人
“邱孝奎,快來理發喲,現在我有空了。”9月25日中午12點多,88歲的傅征金站在院子里,聲音洪亮地喊村民邱孝奎理發。
家住九龍山鎮仁和村的傅征金,是一名退役軍人。60年多來,他樂善好施,生動詮釋了“退役不退志、退伍不褪色”的老兵本色,為村里基礎設施建設、公益事業發展等捐款超過16萬元,先后榮獲“重慶好人”“中國好人”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等稱號。
響應號召 愛心綿延
“小時候很少吃飽飯,那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頓飽飯。”對于兒時的苦難生活,傅征金記憶猶新。
新中國成立后,傅征金家分到田地,吃飽飯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。在他看來,是中國共產黨解放了和他一樣的貧苦大眾。他在心中暗暗發誓:“一輩子聽黨話、感黨恩、跟黨走。”
1959年,傅征金應征入伍,投身軍營,獻身國防。部隊的培養和鍛煉,讓他立志做一個有益于國家、有益于社會的人。“回報國家,回報社會”在青年時代的傅征金心中烙下深深印記。
3年服役期滿,傅征金回到九龍山鎮仁和村,拜師學藝理發。他靠著務農和理發的收入,開啟了他扶貧濟困、樂善好施的一生。
上門服務 風雨兼程
“當理發匠一分一厘掙的錢,自己舍不得用,卻舍得給別人,確實讓人敬佩。”仁和村村民紛紛稱贊傅征金。
傅征金利用自己的理發手藝,要為大家免費理發,周圍的村民卻不答應。大家都知道,都是農村人,理發免費了,他怎么養活一家大小。傅征金拗不過,只能象征性收一點費用。
那個年代理發盛行包年,包年村民每月要理一次發。考慮到村民要忙農活,傅征金總是按時上門為村民理發。微薄的收入他卻舍不得花,悄悄積攢下來送給最需要的人。
傅征金的善言善行,不僅溫暖了村民,也結出了善果。隨著年事漸高,傅征金的腿腳開始不靈活,干農活顯得吃力,一到春播秋收時節,村民便主動上門幫忙,讓他心里暖融融的。
“如果他不把錢捐出去,他們夫婦本可以生活得更好。”九龍山鎮仁和村黨支部書記邱公勝說,傅征金家的經濟來源是他兒子犧牲后的撫恤金和他理發、務農的收入。政府要幫助他,他卻婉言謝絕了。
幫助別人 不圖回報
“沒有比這更便宜的價格了,每次理發只給3元。”村民邱孝朋說。
“你理發只收3元,還不夠支付水、電、氣費吧?”記者問。
“我不是為了賺錢,是為了感謝村民。我們家這些年的農活,多虧有他們的幫忙。”傅征金說。
“您這一生,幫助過多少人?”記者問。
“究竟幫助過多少人,我完全不記得了。我幫助別人,沒想過要圖回報,所以不記這些。”傅征金說。
2011年,村里修路,傅征金捐出4萬元;2015年,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,傅征金捐出1.4萬元購置音響設備……
“我們幫他算了一下,60多年來他捐款超過16萬元,幫助的村民更是不計其數。”邱公勝說,傅征金堅持30年每人只收3元理發費,村民都建議他漲點價,他卻堅持不漲。遇到老弱病殘的村民,他還掏錢給他們;遇到腿腳不便、臥床不起的村民,他就上門免費理發。
戎裝雖脫,軍魂猶在。雖然傅征金年歲已高,腿腳不便,但他依舊守著家里的理發攤,盡己所能,為村民做一些好事。在他身上,始終閃爍著“退役不退志、退伍不褪色”的耀眼光芒。今年7月,他被表彰為“全國模范退役軍人”。
“這一份份榮譽,不是我炫耀的資本,而是我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的動力。”傅征金說。
記者 熊瑛 文/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