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 三江三里 和美鄉村
一個個生豬標準化養殖場,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;一車車膘肥體壯的生豬,運往全國各地的餐桌上……深秋時節的鐵橋鎮,呈現一派“豬司令”發家致富、“二師兄”走南闖北的喜人景象。
近年來,鐵橋鎮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,圍繞打造農業特色品牌、扶持龍頭企業、推廣優良品種、延伸產業鏈條,探索綠色發展路徑,不斷優化產業結構,加快轉變生豬產業發展方式。
如今,鐵橋鎮生豬標準化養殖取得長足發展,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,已成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和鎮域經濟重要增長點。目前,全鎮有生豬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、市級龍頭企業1家,培育生豬養殖場112家,年出欄13.1萬余頭,產值2.2億元以上。
生態循環養殖
越過一條溝,翻過一座山,鐵橋鎮新南村的標準化生豬養殖示范場建在山坳里。“我們鎮上的養豬場,多是建在荒山荒丘等地方。”新南村黨支部書記楊全科告訴記者,這樣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,防止疫病的發生和傳播。
多年來,鐵橋鎮一直將生豬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,積極爭取項目資金。2021年,新南村新建標準化生豬養殖示范場,申請項目補助資金40萬元,完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驗收。
“我們堅持龍頭企業帶動,推行規模化生產、規范化經營,保障生豬產業良性發展。”鐵橋鎮有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,全鎮擁有1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場2個、1000-1萬頭生豬養殖場4個、200-1000頭生豬養殖場37個、20-200頭生豬養殖戶69戶。
如此龐大的養殖規模,如何實現生態綠色發展?鐵橋鎮給出的答案就是堅持標準化生產。該鎮制定了生豬養殖“白皮書”,劃定8個村作為生豬產業重點區域,凡新建養殖場必須進行規劃選址、圈舍設計、環境影響評估、設施農用地備案等。除此之外,品種引進、疫病防控、無害化處置、專業技術人員配置等養殖環節,都實現了專業化。
生態養殖作為生豬產業發展的最亮底色,鐵橋鎮按照“集中繁殖、分散育肥,種養循環、綠色生態”的模式,積極推廣“豬—沼—菜、豬—沼—糧、豬—沼—果”立體生態循環模式,利用上級及本鎮財政資金236萬余元,對所有養殖企業進行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設備配套建設。
目前,鐵橋鎮擁有大型有機肥生產企業1家,年產有機肥1萬噸。這些肥料用于糧油、果蔬、中藥材等產業,全鎮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100%。
產業“接二連三”
接完電話,鐵橋鎮生豬養殖大戶譚祖榮一臉笑容。“育肥還有一個月,經紀人就已經找好了銷路,感覺很省心。”
近年來,鐵橋鎮以重慶市錢江食品(集團)有限公司為龍頭,不斷織密生豬及其產品的銷售網絡,全鎮培育18名生豬銷售經紀人,聘請生鮮豬肉銷售人員64人,建立起穩定的生豬銷售供應鏈,源源不斷的生豬被銷售到全國各地。而重慶市錢江食品(集團)有限公司國家儲備肉供應渠道的暢通,更是強化了市場“穩定器”的作用。
“我鎮以生豬科技、養殖屠宰、畜產加工、畜產物流、清潔能源、有機肥為主線,整合生產養殖、屠宰加工、物流銷售以及所需配套服務體系,致力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。”鐵橋鎮有關負責人介紹,鐵橋鎮依托2家全自動屠宰、豬肉產品深加工企業,實現生豬養殖與翠冠梨、黃桃等產業的完美結合,促進農業化肥減量增效,推進產業“接二連三”。
“我每天工作8個小時,月工資3000元。”鐵橋鎮億世村7組脫貧戶胡成美在重慶市錢江食品(集團)有限公司上班,工作輕松、收入穩定,她感覺相當滿意。
鐵橋鎮建立生豬養殖利益聯結機制,采取“公司+村集體經濟+脫貧戶”“公司+家庭農場+脫貧戶”等聯結方式,推動重慶市錢江食品(集團)有限公司等生豬養殖企業發揮牽引帶動作用,與村集體經濟、脫貧戶建立“致富共同體”,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,帶動574戶脫貧戶發展生豬養殖,實現穩定增收。
創新產品研發
“養到出欄時,打一個電話就有企業來把豬運走。”億世村生豬養殖大戶唐家兵調侃自己“只會養,不會賣”,不過他十分樂意當“甩手掌柜”。
近年來,鐵橋鎮創新生產模式,鼓勵農戶與畜牧龍頭企業簽訂養殖訂單,對生豬實行保價回收,避免生豬價格波動帶來影響,有效解決生豬銷售難題。如今,生豬養殖訂單讓農戶吃上了發家致富的“定心丸”。
針對秋季生豬疫病流行趨勢、特點以及規模養殖場生豬疫病防控中的常見問題,前不久,鐵橋鎮舉辦了生豬養殖技術培訓,有關專家就消毒藥物的正確選擇和應用、非洲豬瘟防控策略等課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。
鐵橋鎮把生豬養殖技術培訓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,不斷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預案,抓好非洲豬瘟防控,每年投入防疫檢疫經費13萬元以上,配備村級防疫員18人,落實64名網格員開展疫病防控排查。2023年,鐵橋鎮屠宰檢疫生豬3.8萬余頭,實施產地檢疫生豬7.4萬頭。
同時,鐵橋鎮支持企業創新產品研發,開發帥鄉牌、錢江牌系列香腸(臘肉)產品10余種,大力發展綠色產品、有機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,不斷提高品牌價值。
截至目前,鐵橋鎮存欄生豬5.6萬頭,能繁母豬5600頭。全鎮有香腸加工企業15家,年加工肉制品600噸,生產開州香腸550噸、產值3300萬元。
記者 喻建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