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橋鎮山茶村黑山羊產業蓬勃發展。
工人在包裝藍莓。
K 三江三里和美鄉村
種什么?怎樣種?好賣嗎?這是農戶年年都會遇到的問題。今年以來,白橋鎮把“訂單農業”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項重要措施,通過多渠道拓寬農產品銷路,讓農戶既“種得好”,又“賣得好”,實現了農業效益提升、農戶收入增加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。
打造品牌開拓市場
在今年七月的滿月農產品展銷會上,“云裳白橋”展臺上的各類特色農產品大放異彩,絡繹不絕的游客爭相搶購這些獨具魅力的農產品。
“‘云裳白橋’是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個品牌。”白橋鎮鎮長唐帥華介紹道,我們致力于將白橋鎮的各種特色農產品,全部整合納入“云裳白橋”品牌下進行統一銷售。
當前,白橋鎮全力推進“云裳白橋”網店及微信小程序的建設和開發,旨在通過這些線上平臺銷售大米、藍莓、柑橘、香腸、臘肉等在內的特色農產品。每當我區舉辦大型活動時,白橋鎮都會精心整合各類特色農產品,統一以“云裳白橋”的品牌形象參展,有效促進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廣泛銷售與品牌推廣。
此外,白橋鎮還在各村社區積極招募返鄉創業的大學生,以開發更廣闊的市場。這些大學生重點針對區內外的大型生活超市、餐館以及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者群體,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收集農產品訂單,積極推銷白橋鎮各類特色農產品。
今年45歲的王一洪,長期以來在上海務工創業,擁有自己的酒店和建筑公司。然而,兩年前,他看到了家鄉的發展潛力,毅然決定回到家鄉,流轉了1000畝土地用于種植毛葉山桐子。不僅如此,他還在種植基地內建了10畝魚塘,專門養殖甲魚。
“我采用的是‘訂單式’農業模式。”王一洪說,“無論是桐籽油還是甲魚,都直接銷往上海,銷路完全不用擔心。我現在一年里,有半年時間在上海忙碌,半年時間則留在家里打理產業。我還與涪陵榨菜廠簽訂了供銷協議,所種植的瓜兒菜在供應上海市場的同時,也會銷往涪陵榨菜廠。”
能人帶動共同發展
今年5月,市農科院的專家團隊來到白橋鎮上橋村,在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指導,他們重點指導玄胡、梔子、桔梗等中藥材種植,手把手教農戶如何做好田間管護。
“在專家的指導下,我們種植的中藥材能夠達到制藥企業的嚴格產品標準。為此,我們已經與相關制藥企業簽訂了收購協議,確保了銷售渠道的穩定。”白橋鎮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顏超介紹道,除了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授課,白橋鎮還在當地聘用了10名產業技術指導員,并吸納了多位“土專家”和“田秀才”進行實踐操作教學,旨在充分發揮各行各業能人的引領作用,推動白橋鎮的產業發展。
同時,白橋鎮還充分發揮當地致富帶頭人的積極作用。“我們與白橋鎮的種糧大戶合作,把白橋鎮的優質大米銷到全國各地。”顏超說,種糧大戶不僅在生產領域游刃有余,在經營管理上也頗具才能,白橋鎮扶持他們做大做強,實現了雙方的共贏局面。
據介紹,今年以來,白橋鎮按照“公司十專業合作社十農戶”發展模式,盤活閑置農舍120處、整治撂荒地150畝、流轉高標準農田600畝,訂單喂養“跑山豬”1200頭、“走地雞”3000只,訂單稻米種植達500畝。
發展電商擴大銷路
白橋鎮武城村返鄉創業人士王義富發展林下養雞,生產的綠殼雞蛋每個能賣1.5元,每天能發200個快遞。“我主要是通過淘寶等電商平臺銷售,然后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,產品不愁銷。”王義富說。
今年35歲的鄭琴是白橋鎮山茶村的綜合服務專干,網名“山茶花”。她平時拍一些反映農村生活的短視頻發在抖音平臺上,漸漸積累了人氣,她在網上銷售特色農產品,農戶家的香腸、臘肉、蜂蜜、雞蛋、水果等都被她賣了出去。
白橋鎮涌現出“何大米”“山茶花”等本土網絡紅人5名,他們用直播形式展示訂單農業產銷過程,讓藏在深山無人識的特色農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近年來,白橋鎮還積極對接淘寶、小紅書等平臺,推廣“武城山貢米”“上橋走地雞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。引入淘寶、京東等電商網點5個,上線菊花貢茶、武城貢米等特色農產品16款,組織開展“云裳白橋特色產品”專場直播銷售活動,吸引10萬余人在線觀看,帶動白橋鎮特色農產品銷售。
記者 程超(本組圖片為本報資料圖片)